规划考研系列课程2-云云学长讲西方规划思想史—考研必考理论发布日期:(2019/6/6 15:21:17) 点击次数:1324 |
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黑格尔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 全长74分钟08秒 请耐心观看
文章版权为大禹规划理论学社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理论思路及内容简介 城市规划是在把握城市发展演变的脉络,理解现在,把握未来。国外城市规划史理论体系完善,对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意义重大;而相比,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史较少。因此,我们常说的规划理论,主要指的是西方的规划理论与思想史。而西方的规划理论中,现代规划理论/规划思想尤为重要。【西方规划思想史】亦称为考研各大院校必考内容。
视频中,云云学长,带你理解西方规划思想史中最重要的几个思想和理论,背景脉络的梳理、知识要点的串讲、发散问题的导入,让你对规划思想和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1/ 先驱探索—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确立了公民的社会意识,而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哲学态度和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思维也逐渐形成。工业化给城市带来了一些列疾病和问题,于是,资产阶级开始进行公共卫生运动,而一些先驱把目光放在空想社会主义上,例如傅里叶、欧文、圣西门都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模式。
此时产生了两位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大师——霍华德和盖迪斯。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内核是社会改革,空间模式是城乡交融、群体组合,其对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巨大。
盖迪斯提出了城市的综合规划观,他主张研究城市不仅注重物质环境还要注重社会环境,而且要区域协同规划,先调查研究再规划,此外,他重视人文要素与地域要素在城市规划中的基础作用。
与霍华德和盖迪斯不同,一些崇尚现代工业技术的工程师主张用技术改造城市,解决城市问题。这时期具代表性的是西班牙工程师玛塔提出的“带形城市模式”和法国建筑师戈涅提出的“工业城市模式”,它们成为“机械主义城市”的思想起源。
19世纪末,针对西方城市空间组织延续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且单调僵硬的现象,奥地利建筑师西谛1889年出版了《建筑艺术》一书,他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并实现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互动。西谛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为近代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城市美化运动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
2/精英路线—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对长期以来由“权贵主义”垄断建筑设计的一次重大反叛,它明确提出了“为大众服务”的概念,是大部分建筑规划精英以“拯救众生”为主旨领导的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的“精英主义”。
它的基本思想是功能主义、形式上提倡简单的几何图形和非装饰原则、标准化和模块化、强调灵活整体的空间布局、重视节约建设开支费用。1928年现代建筑师在瑞士的日内瓦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大会。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主将柯布西耶,倡导机械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他的理想城市是集中主义、功能主义的化身。他认为城市应该是集中的,集中的城市才有活力,而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来解决,提倡立体交通和高密度。
1951年他规划的印度首都昌迪加尔充满了形式理性主义色彩,尺度巨大,社会问题严重。柯布西耶毁誉参半,但是他的理性和功能分区的思想直接体现在后来年他起草的《雅典宪章》中。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在雅典召开,会议通过了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大纲”的《雅典宪章》,其主要思想是:城市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根据这些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然后建立各分区间的联系。
该宪章分离了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机械地划分空间,是理性的物质空间规划,认为城市规划是描绘未来的蓝图。但是,它的功能分区为当时无秩序、无计划的城市建设、居住工业混杂的格局提供了指导。而且它指出的城市区域思想、为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为解决城市问题,产生了赖特“广亩城市”、沙利宁“有机疏散理论”等城市分散主义思想;为解决小汽车与行人的冲突问题,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理论。盖迪斯、芒福德等人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基本逻辑框架,1938年芒福德的《城市文化》更被称为区域规划的“圣经”。
3/功能理性—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948年诞生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门学科,广泛影响着人类自然、社会科学发展的几乎一切领域。城市规划此时也出现了从分解到综合的系统规划思想,并运用系统方法、数学方法来分析、模拟城市,理性规划达到巅峰。
二战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增长,西方国家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问题接踵而至。此时,规划届不再是“集中主义”和“分散主义”的分歧,“适度分散”已达成了共识,卫星城的建设风行,英国的“新城运动”成为了一项国策。经典案例是1944年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他吸收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中的分散思想、盖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和集合城市的概念,采纳了恩温德卫星城建设模式,将伦敦城市周围较大地域作为整体规划考虑的范围。该方案对当时控制伦敦的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有一定作用,但同心圆封闭式的布局模式也造成了通勤距离过大、配套设施不足、新城投资巨大等问题。
1950年城市生态环境科学思想兴起,战后联合国和一些地区通过了一系列历史环境保护文件,如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1976年《内罗毕建议》、1982《佛罗伦萨宪章》、1987年《华盛顿宪章》等,文物与历史遗迹的保护提上日程。
在功能理性主义绝对垄断时,Team10提倡人本主义,呼吁城市规划要注重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价值,其中,英国Smithson夫妇提出了“簇拥城市”,这种城市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流动、生长、变化的思想。
至此,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的基础确立,为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实用主义。
4/混沌交锋—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970年至1980年间,社会形态上,黑人运动、人权运动、女权主义、后福特时代等交织在一起,消费形态上,西方进入了“丰裕社会”阶段,人们希望领略日新月异的生活,以满足心理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滋生了批判现代文明、强调思想文化平等自由发展的后现代主义,其主旋律是多元性和差异性。
后现代城市规划的视角有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对社会多元性的重视、人性化的城市设计以及对城市空间现象背后的制度性思考。
后现代城市规划思维特征是 ①反叛理性的规划思维;②多元化并存的规划观; ③文脉主义的规划情感;④模糊空间的规划理念。
后现代理论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文脉主义的理论,由此引发的有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罗威、科勒的“拼贴城市”、“地点与场所精神”以及后来日本“新陈代谢学派”的思想。此外,物质空间和政策协调整合的城市更新运动不断发展,用社区改造代替了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同时,一些学者探索“未来城市”,如弗里德曼的可插入城市、矶崎新的空间城市等。在社会方面,社会公正思想和公众参与也正悄然兴起并不断发展。
针对对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弊端,1977年国际建协在秘鲁利马制定了这个时代城市规划的另一基本文件《马丘比丘宪章》。宪章指出不要为了追求清楚的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和活力、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科学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等观点,而且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公众参与。
和《雅典宪章》的区别,说明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趋势是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转变,从空间功能分割向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转变,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转变,从精英规划到公众参与规划观的转变。
5全新图景—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 1990年以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文化高度重视。于是,城市与区域管制、新区域主义、新城市主义、生态城市人文思想应运而生。
新区域主义强调区域不可或缺的价值并认为其应该成为现代经济政策关注的焦点;鼓励区域内多元主体互动、激发内生发展潜力;强调经济与社会行为的区域化特征和培育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为通过区域空间规划和政策调整,区域公正和谐的环境、高度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能为区域内城市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典型案例是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和英国利物浦地区及格拉斯哥等传统产业地区的区域发展转型。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使得城市沿郊外高速路无节制蔓延、人与人之间存在严重的隔膜。新城市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衍生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是强调要保持旧的面貌,特别是旧城市的尺度;而在城市郊区,提倡采取一种有节制、公交导向的“紧凑城市”模式。其中“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和“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是其典型的两种模式,均体现了新城市主义城市设计的基本特点: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复合、可支付性以及珍视环境。
美国加拿大的城市向外无节制地蔓延,虽然有空间基础和小汽车的技术支撑,但由此导致的社会、生态负效应,使得1990年后北美学者检讨这种不受控制的增长方式,提出增长管理的思想。
1997年Lendening首先提出了精明增长的概念,其手段主要有强调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开发模式;鼓励市民参与规划,培育社区意识,鼓励社区间协作;改变城市中心区衰退的趋势;强调开发计划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鼓励对土地利用采用“紧凑模式”,鼓励在现有建成区进行“垂直加厚”;打破绝对的功能分区思想和严格的社会隔离局面,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住房类型和价格的多样化。
每一个经典理论、经典案例的背后,都有着与时代对应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我们借鉴国外经验时,不能断章取义,因为条件不同、政策不同、制度不同等都会影响到实践的绩效。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大师的核心思想,然后分解重构,整合成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同时,要把握可持续发展和人文主义的立足点和归宿,在日益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妥善处理好各主体的利益关系,促进城市科学、高效、可持续地发展。
胡老师电话:13720332404(微信同号)
李老师电话:15608650133
还想参加规划理论学社的同学请戳下方链接👇 大禹手绘往期规划课程整理,请点击下方链接观看👇 |
上一篇:设计素养班出来的学员堪称为考研快题中的特种兵,限时推出2节免费课程(内含思维导图) | 下一篇:大禹【长安大学建筑真题解析一本通】新书预售,(内含往年长安大状元考研视频解析) |
联系我们
-
大禹手绘培训
联系人:吴老师
手机:17791679520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建大南门150米
QQ咨询:505000047
QQ咨询:3155605550